2025年定制家居行业"闭店潮"持续,经销商该何去何从?

2024-2025年,定制家居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从丽维家暴雷到全国超105家装企破产,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的门店收缩,这场"闭店潮"背后折射出行业怎样的结构性变化?面对市场寒冬,经销商和投资者又该如何调整策略、寻找新增长点?本文将深度解析行业现状,并为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转型建议。

行业寒冬:2024-2025年定制家居闭店潮全景扫描

2024年下半年开始,定制家居行业"雷声不断",一场前所未有的闭店潮席卷全国。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超105家装企被发布破产文书,这一数字远超2023年的75家和2022年的48家,呈现出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这场闭店潮不仅波及中小型企业,连曾经的行业"网红"品牌也未能幸免。

典型案例触目惊心:2024年8月,曾获雷军投资的成都丽维家智能家居被曝资金链断裂,欠款超1.5亿元,董事长失联,总部及工厂关门,所有直营店闭门谢客。同年10月,志邦整家定制家居柳州门店"人去楼空";龙发装饰成都总店关闭;香江家居福田商场闭店;上海知名"全屋定制"欧文橱柜门店失联。进入2025年,丽维家被供应商申请破产清算,标志着危机进一步升级。

头部企业同样承压:欧派家居关闭了536家门店,广州好莱客宣布关闭253家门店。红星美凯龙在2023年关闭23家商场后,2024年继续收缩;居然之家同期关闭25家商场,包括部分加盟商铺。珠江新城赛马场内的马会家居和香江家居福田商场的停业,更凸显了市场需求减少和经营模式滞后的问题。

深度解码:闭店潮背后的五大结构性原因

定制家居行业当前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深层次原因,才能帮助从业者在寒冬中找到突围方向。通过分析行业数据和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梳理出导致闭店潮的五大关键因素。

1.房地产下行连锁反应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对家居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和新房交易量下滑,家居需求显著萎缩。数据显示,家居行业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高达70%,房地产销售面积每下降1%,家居市场销售额相应减少0.7%左右。这种依赖性在定制家居领域尤为明显,因为定制产品主要服务于新房装修。志邦家居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企业与朗诗、蓝光、阳光城、金地等多家大型房企合作,但随着开发商资金紧张,来自开发商客户的应收账款收回风险加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公司应收账款规模达7.21亿元,其中坏账准备近6亿元。这种"三角债"问题在行业内普遍存在,成为压垮许多企业的隐形杀手。

2.资金链管理失控 

盲目扩张与过度依赖外部融资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主因。部分家装企业先前为追求市场份额,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外部融资,导致财务风险不断累积。当市场风向转变时,这些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陷入困境。丽维家的案例尤为典型——该企业从获得雷军投资的高光时刻,到资金链断裂、欠款超1.5亿元,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分析其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业务过快拓展至海外(如新加坡子公司)消耗了大量资金,而国内主营业务却未能形成稳定现金流。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在市场景气时或许可行,但一旦遭遇经济下行,便难以为继。

3.价格战恶性循环

行业"内卷"导致的利润空间压缩已成为普遍现象。定制家居行业过度竞争让许多企业盲目跟风,追求低价策略以抢占市场份额。尽管这种策略在短期内能够吸引消费者,但却导致了利润空间的严重压缩。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焕新补贴'终究会退场,家居企业须在产品、营销、服务上持续发力,精准把握市场机遇,方能破浪前行"。价格战的恶果在2024年充分显现——许多企业虽然销售额保持增长,但净利润率却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甚至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这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最终导致大量企业退出市场。

4.消费需求深刻变革

消费者对个性化、环保和智能化的需求升级淘汰了落后产能。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家居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及环保性能,这一需求的转型使得一些未能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方向的品牌面临淘汰。环保标准从最初的E1、E0级到ENF级新国标,直至如今的HENF级人造板,行业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同时,智能家居技术(AI、5G、IoT)的普及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从设计端的AI秒出设计图、3D/VR实时渲染,到产品端的智能照明、温控系统与定制家具的集成化,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许多传统企业的适应能力。那些无法跟上这波转型浪潮的企业,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5.经营模式滞后

传统经销商体系与新兴市场环境脱节的问题日益凸显。许多闭店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特点——过度依赖传统线下门店获客,未能及时布局线上渠道和整装赛道。广州新塘居然之家内顾家家居等品牌门店"卷款跑路"事件暴露了传统经销商模式的弊端——经销商授权过期后仍以品牌名义接单,最终导致消费者钱财损失。行业专家指出:"中小企业以前靠经销商模式来维持,现在应当朝着整装、旧改、线上、出海等方向去积极思考,这些都是渠道的探索,而不是困在旧体系里面"。

危机中的机遇:行业转型的四大新方向

尽管当前定制家居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但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深入分析市场趋势后可以发现,行业正在孕育着多个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对于眼光独到的经销商和投资者而言,把握这些趋势可能意味着抢占未来市场的先机。

方向一:存量房市场崛起 

旧房改造和局部更新需求正成为新蓝海。随着中国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旧房翻新需求逐步成为家居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存量房翻新已占家居市场需求比重的40%以上。曾勇指出:"从政策面,看好国家对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支持。企业应该以积极求变的态度,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寻找擅长的赛道和变革方向"。敏锐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欧派推出"48小时旧厨焕新套餐",索菲亚推出行业首创的中国定制节,志邦家居联动大牌家具家电品牌推出政企双补活动。这些举措都瞄准了一个共同目标:激活存量房市场的消费潜力。对于经销商而言,转型旧改业务需要重新构建服务能力,包括快速测量、快速设计、快速施工和最小干扰居民生活等全套解决方案,这既是挑战也是建立竞争壁垒的机会。

方向二: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AI和智能制造正在重塑行业竞争力。2025年的定制家居行业将呈现"智能化主导、绿色化深化、服务化延伸"的格局。在设计端,AI秒出设计图、3D/VR实时渲染技术让消费者可深度参与设计过程;在生产端,柔性生产线、无甲醛焊接工艺等智能制造技术可提升效率,头部企业如欧派已建成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平台,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尚品宅配推出的随心选AiLife6销售导航和Ai设计工厂,金牌家居投资的鲲鹭人工智能研究院,居然之家与火山引擎合作推动的AI大模型,这些案例都表明AI智能正快速渗透到家居行业。对于经销商而言,拥抱数字化意味着两方面的升级:一是前端展示和销售工具的数字化,如VR展示、云设计平台;二是后端服务的数字化,如安装进度可视化、售后问题在线处理等。这些投入虽然需要成本,但能显著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方向三:绿色健康家居

环保与健康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环保政策趋严与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正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材料革新方面,水性涂料、生物基复合材料、可回收不锈钢等环保材料渗透率不断提升;工艺升级方面,粉尘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行业环保标准也从E1、E0级发展到ENF级,直至如今的HENF级人造板,日趋严格。新港推出的仿生绿色胶黏剂、千年舟的无机胶黏剂和六维智净锌效抗菌石墨烯产品、莫干山的0碳多层板产品,都代表了这一趋势。对于经销商而言,绿色转型意味着三方面调整:一是产品线向环保材料倾斜;二是获取相关认证作为营销亮点;三是员工培训强调环保话术。值得注意的是,环保产品往往具有更高溢价能力,有助于改善利润状况。

方向四:渠道多元化布局 

整装、出海、线上等新渠道带来增量空间。在出海方面,金牌家居海外业务已覆盖北美、澳洲和东南亚市场;志邦家居通过"海外零售店+工程配套"方式布局全球;尚品宅配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特别是在越南的布局备受瞩目。在线上渠道方面,线上线下融合(O2O)模式覆盖率已达70%,电商渠道成为新增长点。而在整装渠道方面,与房地产商、设计师、智能家居品牌的联动能打造生态闭环。渠道多元化的意义在于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分散经营风险。对于经销商而言,需要评估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最适合的渠道组合,可能是"线上引流+线下服务",也可能是"本地旧改+高端定制"。

方向五:轻高定概念兴起

差异化定位避开价格战红海。轻高定是家居定制领域新兴趋势,介于高定和普定之间——拥有高定的理念,工艺材料价格却低于高定,同时品质和价位又略高于普定。2024年,许多品牌开始进军这一赛道:科凡签约舒淇作为全球品牌代言人;百得胜从定制衣柜入局到水漆环保工艺;顶固从"轻奢家"转战"轻高定";玛格携手设计师打造展现东方美学的系列产品。轻高定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恰到好处"的品质和设计,同时为企业保留合理利润空间。对于经销商而言,转型轻高定意味着客户群体的重新定位、展示环境的升级和设计服务能力的提升,虽有一定门槛,但能有效避开惨烈的价格战。

面对行业变革,经销商和投资者既不应盲目悲观,也不该贸然出击,而应冷静分析自身优势,选择最适合的转型方向,在专业化与差异化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1.jpg

联系我们,让管理更高效

咨询热线:400 0878 097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赛思软件公众号
Copyright © 2016 广东赛思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62080号[百度统计]
电 话:0769-88054599 售后电话:13717179613 后台管理 | 【网站地图】【GMAP
提交需求
联系我们
您好,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致电赛思

销售:400-0878-097

售后:0769-88054599

公 众 号
扫码关注留言
返回顶部
免费咨询
在线客服
提交需求